今天温度网小编整理了为什么是普鲁士统一了德国而不是奥地利?相关信息,希望在这方面能够更好帮助到大家。
本文目录一览:

为什么是普鲁士统一了德国而不是奥地利?
普鲁士统一进程:
德丹战争
德丹战争是德意志实现统一的第一个重要步骤。战争是由石勒苏益格—荷尔斯坦因地区问题引起的。荷尔斯坦因地区的居民多数是德意志人,石勒苏益格地区的居民多数是丹麦人。两地的归属,一直纠缠不清。数百年来的多数时间受丹麦统管。1815年维也纳会议认可了这一既成事实。但是德国一直认为这是个“耻辱”。40年代末,丹麦曾正式将这两处划入其版图,引起德意志各邦的强烈反对。为解决争端,1852年英、法、俄、普、奥、瑞典6 国签订了一个伦敦议定书,确认在保留荷尔斯坦因的传统特权的前提下,丹麦仍领有这两个公国。
1863年11月15日,丹麦国王弗里德里希七世死后无嗣,由其堂妹夫克里斯蒂安•冯•格里克斯堡亲王继位。石勒苏益格和荷尔斯坦因两公国居民不愿拥戴新王,因为按照萨利克法兰克人古老法典规定,“土地遗产不得传给妇女”。他们认为两公国应由16世纪初统治过丹麦的克里斯蒂安三世的直系后代奥古斯滕堡公爵继承。对此,丹麦不予理会,并正式宣布前任国王于1863年3月底发布的总宪法生效。宪法取消石勒苏益格和荷尔斯坦因的传统特权,实际上是将之并入丹麦。德意志国内大哗,谴责丹麦违反古老法规,无视德意志主权。荷尔斯坦因人也拒绝宣誓效忠丹麦国王,呼吁德意志联邦议会承认奥古斯滕堡公爵为石、荷两公国的大公。对于德丹矛盾,俾斯麦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他要把这场纠纷作为普鲁士统一德意志整个进程的一个步骤。他的意图是:
首先,以解决石勒苏益格和荷尔斯坦因的“法律权利”问题,来表达普鲁士的“德意志民族精神”。在那样的历史条件下,最能够树立普鲁士在德意志各邦的威信的,莫过于举起“民族主义”大旗。因为,千百年来,特别是拿破仑战争以来,处于欧洲列强股掌之中的德意志各邦人民,对“维护民族主权”至为敏感。石—荷问题正是俾斯麦挥动这面旗帜的大好时机,他决意牵头“夺回”石、荷两公国,使普鲁士在德意志各邦面前,在全德人民的心目中,成为“德意志弟兄们”的希望。
其次,以此缓和“宪法冲突”。俾斯麦虽则蔑视议会,并对其采取强权压制的手段。但兵役期和军事预算问题一直未决。1863年冬,即石荷危机发生的当年,众议院又在1864年的预算中勾去整编军队的经费。而欧洲的金融巨头,只办理有三方面签字的期票贴现,如果在期票上签字的除了政府以外只有贵族院,没有众议院,或者是由冒名顶替者组成的众议院,那金融界就会把这样的期票当作一张空头支票而不予认可。因此,俾斯麦深知,要使这些裤带里栓着国家钱柜钥匙的自由派就范,有效的办法就是激起他们的“爱国自豪感”,他的石荷政策取得的胜利越大,与众议院自由派的矛盾就会缩得越小。
事态的发展证明,俾斯麦的估计是正确的,当普军在对丹麦战争中攻克迪佩尔要塞后,原先支持奥古斯滕堡大公的柏林自由派,转而支持俾斯麦。俾斯麦利用英、法、俄在国际争端上的矛盾,采取有效措施予以稳住,同时卓有成效地争取到奥地利与其一致行动。1864年1月17日普奥于柏林威廉街签订盟约。奥地利许诺:要是丹麦国王不撤销总宪法的话,奥军将支持普军去对付丹麦。就在普奥拟就盟约的当天,两国联合向丹麦提出最后通牒:限于48小时内宣布已公布的总宪法无效。丹麦拒绝,1月下旬和2月上旬,普奥军队进入石荷。3周后,整个日德兰半岛便为普奥军队所控制。战争的进程如俾斯麦之所料,丹麦向英、法求援,列强作壁上观。丹麦完全孤立,向普奥求和。5月12日,缔结停战协定,丹麦答应让出石荷。1865年8月14—20日,普奥签订了分享战利品的加斯坦因专约,规定:石荷为普奥共有,但分别管理。奥管南面的荷尔斯坦因,普管北面的石勒苏益格;荷的首府基尔港的防务委托普军担任,鄂尔登堡由普奥军队联防;普鲁士有权建筑经荷尔斯坦因境内的铁路,设置电报以及开凿北海通波罗的海的运河。
又是“共有”,又是“分管”;又是南,又是北,为什么要弄得如此复杂呢?其实,俾斯麦的用意很清楚,他在为普奥冲突埋下伏笔。试想,奥地利地处南德,荷地处北德海边,中间横着普鲁士,奥要真正掌握荷,会有多大麻烦?奥管荷,普管石,由普至石必经荷,普鲁士就不能利用“共有”、“过道”制造事端吗?因此,这个“谜底”在俾斯麦那里早就有了。这是“一张遮盖裂缝的糊墙纸”,“我们在这里遇到的问题,是只要欧洲的政治形势许可便可随时用来作为发动(对奥)战争的借口的问题。”只要时机一到,他就会捅破这张“糊墙纸”,打一场“兄弟阋墙”的、决定德意志命运的战争。
普奥战争
解决了石荷危机,俾斯麦立即把搬掉最大的政治障碍物奥地利列为他的政策重心。1866年1月23日,奥地利驻荷尔斯坦因总督路德维希•冯•加布伦茨批准在荷的行政中心阿尔托纳举行支持奥古斯滕堡大公的群众集会。三天后俾斯麦向维也纳发去抗议照会,威胁要“终止两国政府的合作”,要“保留普鲁士政策的行动自由”。奥相门斯多尔夫回答:别人不得干涉奥地利管理荷尔斯坦因的权力。普奥之战一触即发。2月28日,普鲁士国王召开御前会议,俾斯麦就1815 年以来的普奥关系作了分析和总结,并得出结论说:“对普鲁士来说,当前德国和欧洲的形势还从来没有这么有利过。御前会议一致确认,普奥之战在所难免。3月29日,威廉下令增强普鲁士边防部队。此后,随着普意同盟条约的签订,俾斯麦加快战争步伐。6月1日,俾斯麦以破坏加斯坦因专约为名下令普军越过石荷的界河艾德河进军荷尔斯坦因。6月10日,俾斯麦在柏林公布《联邦改革纲要》,提交联邦议会讨论。奥地利控制的议会6月14日表决时以9票对6票的多数否定了《纲要》。俾斯麦进而指示普鲁士代表宣读声明,否定联邦议会的表决,要求解散联邦议会。6月15日,普向萨克森、汉诺威、黑森提出最后通牒,要它们接受《纲要》并让普军过境,三君主拒绝。次日,普军开进萨克森、汉诺威和黑森—卡塞尔。6月17日,普军进入奥地利的捷克地区,普奥战争爆发。
交战双方,一方是奥地利、汉诺威、萨克森、黑森—卡塞尔、巴伐利亚、巴登、符腾堡等大部分德意志中等邦国;另一方是普鲁士、汉撒城市、北德小国和意大利。战争在三条战线上进行。西南线—意大利战线,奥意作战。奥地利投入7.5万兵力,6月24日在库斯托查大败意军。北线—德意志战线,普与北德各邦作战。普投入5万兵力,6月27日,在朗根萨尔沙击败汉诺威军并逼其投降,北德大部分地区落入普军之手。东南线—波希米亚战线,普奥作战,是主战场。奥地利投入28.3万兵力,普鲁士运用铁路运输和电报指挥迅速组织3个军(25.4 万兵力)于6月22、23日,分三路进攻波希米亚。普军旗开得胜。奥军总司令贝德克自感难于取胜,致电维也纳宫廷建议议和。奥皇弗兰茨•约瑟夫寄希望于一次主要的战役而打败普军。这就发生了7月3日的萨多瓦决战。
清晨,决战开始,双方共投入44—46万兵力。到黄昏时,奥军最后被击溃了。此仗奥军死伤2.4万人,被俘1.3万人。奥地利无力再战了。奥皇电告法国,愿将威尼斯让于法国,请求出面调停。萨多瓦战役后,普军通往维也纳的大道已打通了。威廉国王和他的将军们劲头十足,要进军维也纳,完成祖辈的未竟之业。但俾斯麦却唱起低调来,他决定他毅然接受法国的调停,结束战争。他认为此时彻底摧垮奥地利,其结果不是壮大而是削弱普鲁士,不是有利于而是大大有损于德意志的最终统一。
首先,继续战争正中法国的下怀。普军再向前推进,可以很顺利得手。但法国正可趁此出兵莱茵,后顾之忧如何解?因此,目前最迫切的需要是以低条件迫使奥地利退出德意志联邦后,使普军“凯旋归国”,加强莱茵,使法国无计可施。而且在法国于7月5日出面调停的情况下,普仍我行我素,正给巴黎找到出兵干涉的口实。
其次,在普鲁士羽毛未丰的时候,过份削弱奥地利而刺激欧洲大国,是很不明智的。将苛刻的条件加给奥地利,逼使它没有退路,会使它成为“法国或其他敌人的同盟者。”相反,如果此时给奥地利体面地结束战争,普奥两国由于历史的和地域的原因在对付欧洲大国的时候还有拉手的可能。
还有,奥地利正是民怨鼎沸的时候,此时进军维也纳有可能使民族矛盾激化为尖锐的阶级矛盾,在这个正统主义的国度引起革命,这将极大地动摇普鲁士这个中欧君主国。反之,不使奥地利屈辱,避免伤害其民族感情,于日后改善两国关系是极为有利的。
出自以上原因,俾斯麦竭力阻止进军维也纳,终于迫使威廉同意。俾斯麦明智地插剑入鞘,竭力避免进入维也纳,为德国的最终统一和日后的国际事务中保留了“欧洲棋盘上的一颗棋子”。
7月22日,普奥签订停战协定,8月23日正式签订布拉格条约。奥地利帝国的领土除威尼斯让与意大利外,不割一地;石荷一切权利归普;奥地利承认“没有奥地利帝国参加的新的德意志组织”,德意志联邦解散;奥赔款300万英镑,普鲁士保证在条约批准后,三个月内撤出奥地利。普奥战争就这样以奥地利被排除出德意志而结束,原站在奥方的北部4邦——汉诺威、黑森—卡塞尔、拿骚和法兰克福被并入普鲁士版图。普鲁士王国从此连成一片,领土增至34.7万平方公里,人口2400万,占全德的1/3。1867年4月,通过北德意志联邦宪法。由美因河以北24邦国(包括3个自由市)组成的北德意志联邦在法律上得到确认。普鲁士在北德意志联邦中居于绝对领导地位。
普法战争
北德意志联邦的建立,并不意味着德国民族任务的完成。南德4邦(巴登、巴伐利亚、黑森—达姆施塔特和符腾堡)尚独立于联邦之外。一条美因河,隔开南北两个德意志。这分离局面的主要支撑者就是法国。在巴黎当局的眼里,一个统一的德意志将是法国在欧陆优势地位的潜在威胁。而且,此时的法国正处于内外交困的地步,面临严重的政治危机。法国深知,出路只有一条:阻止德国统一,恶化两国关系,进而用战争手段夺取莱茵河左岸地区,转移人民视线,巩固统治。
俾斯麦也深知,要在美因河上架起桥梁,完成统一大业,对法一战在所难免。但俾斯麦强调:“要选择正确的时机”,在普奥战争结束不久就挥戈上阵对法开战,非普鲁士之力所能及。
他首先巧施手段,在“领土报酬”的纠葛上稳住法国。普奥战火刚熄灭,法国便上门索取“领土报酬”,内容有三:“(一)法取得莱茵河左岸地区直至美因兹。(二)卢森堡并入法国。(三)承认法国对比利时的占领。俾斯麦对在比亚里茨许下的诺言早已丢在脑后,他下决心什么也不给。普法关系遂之紧张起来。
接着,俾斯麦开展有效的外交活动,使法在未来的普法战争中孤立无援。英法关系在60年代后期已十分冷淡,法国正在加紧开凿苏伊士运河,使英国大为不安。认为这是对英国印度洋势力的威胁。因此,俾斯麦断定:任何削弱法国的冲突都不会引来英国人的干涉。相反,普鲁士的增强倒是抑制强大的法国的一种有用的力量,用欧洲大国之间的自行调节欧陆均衡比它英国亲自出马干涉要有利得多。而且,有迹象表明,在法普冲突中,英可能作出有利于普的行动。这是俾斯麦最为放心的。奥地利才从战争中脱出,正忙于稳固刚建立的奥匈帝国,要插手于欧洲事务非它力所能及。而且俾斯麦的宽宏大量,对两国密切合作留下了很大的余地。加上俄奥关系的牵制,奥地利不会轻举妄动。
俄国的态度,事关紧要。沙皇宫廷对普鲁士的军事胜利和日益强大甚为焦虑。德意志联邦的瓦解,一大批德意志小君主国的消灭和普鲁士领土的不断扩大,都深深地刺激了沙俄当局。萨多瓦战役刚结束不久,俄便急不可耐地串联英法抗议俾斯麦正在策划中的废除德意志联邦和兼并北德各邦的行为,并动议举行国际会议加于干涉。此举虽未得逞,但却吓坏了俾斯麦。法俄一旦实现联盟,普鲁士再强大也无法对付左右夹击的局面,德意志的统一大业非但不能完成,还会重新陷入30年代战争后任凭列强宰割的田地。于是俾斯麦便示好和拉拢俄国,扩大法俄距离。他选择了一个突破点,促使俄国把注意力集中于“东方问题”,引起法英奥的反感,他就可以利用这笔“现实的政治财富”完成他铁血政策的最后一个步骤。为此,俾斯麦派遣特别使团前往彼得堡。他指令使团:对俄国要求废除巴黎和约禁止其在黑海保有舰队的那些条款,“要给他一个友好的答复”,要向俄国明确保证,“普鲁士将不会给他设置任何困难”俾斯麦摇动这串黑海门户钥匙,确是打动了俄国。俄普的“传统友谊“因此发扬光大。1868年春,双方签订一项秘密规定:俄国派军驻扎奥匈边界,以在普法开战时牵制维也纳;普鲁士在俄国受到奥地利威胁时增强莱茵兰的兵力。
还有南德四邦,这里有着一股强大的反对派力量,不肯拥戴普鲁士为盟主,而且这里的工业不如北部发达,对形成全德统一市场,建立强大海军、夺取殖民地等的要求并不强烈。因此,南德四邦对发动一场对法战争、建立中央集权统治并不感兴趣。相反,如处理不当,有可能驱使它们同法联成一气共同反普。俾斯麦同时看到南德四邦的弱点:它不能无视日益壮大的北德联邦;南德在军事上对北德的依赖甚大;南德的经济生活如糖、酒的生产和销售与北德关系密切。因此俾斯麦又认为与南德结盟可能性更大。他小心翼翼地处理南北关系:首先是解怨,对南德在普奥战争中站在奥地利一边不予计较,消除双方的紧张状态;其次是耐心,不勉强南德加入北德意志联邦,以避免“普鲁士化”之嫌,听其自然,俟到时机成熟,自然是水到渠成;第三是拉拢,针对南德葡萄酒业因法国竞争而不景气,1868年5月,俾斯麦公开号召保卫德意志的葡萄酒贸易,终于打动了南德“真正的德意志之心”;最后是挑拨,把法国对莱茵河左岸的吞并野心告知南德各邦政府,使他们看清法国的叵测之心,同时又以此激发南德人民的民族情绪,增强对法的离心力。俾斯麦的这些努力的结果是经济上密切了南德和北德的关税同盟;军事上订立了秘密的攻守同盟,商定南德四邦在发生战争时有义务将自己的军队并入北德联邦的军队。解除了“家内”的后顾之忧,造成了良好的国际环境,到60年代末期,俾斯麦认为摘取胜利果实的条件成熟了。
1868年9月,西班牙爆发革命,女王伊莎贝拉二世逃往法国,王位空缺。1870年春,执政的普里姆将军派人前往柏林,邀请霍亨索伦—西格马林根家族卡尔•安东亲王的长子利奥波德任西班牙国王。俾斯麦视此为刺激法国挑起战争的绝好机缘。他费尽口舌,成功地说服威廉予以接受。不料霍亨索伦继承王位的消息被西班牙报纸披露出来。消息传到巴黎,闹得沸沸扬扬,法国外长格拉蒙特向议会发
表演说:“这种行为同法兰西的利益和荣誉是无法统一的”,并表示不惜与普一战。面对法国的挑衅,威廉退让了。7月12日,他表示不赞成霍亨索伦家族的人继承西班牙王位。利奥波德也跟着声明,他不接受西班牙的邀请。但法国并不想就此罢休,继续寻衅。7月13日晨,法使竭见了威廉,转达了法国挑衅性的要求,希望普鲁士作出永久不让霍亨索伦家族继承西班牙王位的保证。威廉感到莫大的耻辱,当即拒绝。当天下午,威廉把与法使会谈的内容和经过给首相府发出了份秘密急电。接到电报后,俾斯麦把电文作了一番修改,特别是将最后一句“从长计议”的话写成“陛下再没有什么可谈的了”,以此蔑视的语气来刺激法国。当晚,俾斯麦把电文交付柏林报纸,并致电各驻外使馆,使之公诸于众,法国因此而蒙受耻辱。
7月19日,法国向柏林外交部递交了正式宣战声明。俾斯麦从容应战,他的“铁血政策”推进到了高潮。战争爆发后,普军迅速在西部法德边境集结。普军分三路迎击法军:摩泽尔河方向的普军和帕拉提纳特方向的普军进攻法军要塞麦茨。莱茵河上游的普军主要进攻斯特拉斯堡。
法国原计划迅速推进到美因河,把南德和北德分割开来,并促使奥地利加入反普战争,一举打败普鲁士。但开战才半个月,普军便挫败法军急速侵入德国的战略计划,转入进攻,使法军处于挨打地位。8月4日、6日,普军越过边界,在维桑布尔和维尔特击败由麦克马洪元帅统率的南线法军,迫使麦克马洪离开阿尔萨斯。8月6日,普一、二军团在施皮歇恩高地会战中,击败由巴赞统率的北线法军。8月16日,普军成功地阻止了法国莱茵军团从麦茨的撤退并截断了它的退路。8月18日,在格拉费洛特和圣普里再败巴赞军,随后将其团团围困在梅斯要塞。麦克马洪奉命驰援,又被普军阻截。普军将其逼到色当展开决战。法军惨败。9月2日,法皇拿破仑三世、麦克马洪连同10万军队和无数军需辎重都落入普军之手。9月4日,巴黎爆发革命推翻帝制,宣布共和,成立国防政府。普军长驱直入,国防政府未作积极抵抗。普鲁士的防御战争遂蜕化为掠夺战争。9月19日,普军包围巴黎。10月27日,巴赞率军投降。1871 年1月28日,德法签订停战协定,法国投降,正规军武装被解除。5月10日,双方在美因河畔法兰克福签订和约,规定:阿尔萨斯和洛林东部连同战略重地麦茨要塞并入德国;法国赔款50亿法郎,在凡尔赛政权恢复后30天支付5亿,年底支付10亿,1872年5月1日前支付5亿,余30亿于1874年3月付完,所欠款项法政府应付5%的年息;在赔款付清前普军继续驻守法国领土,一切供养费用由法国负责。
打败了法国,使俾斯麦的“铁血政策”在德意志人面前展现了辉煌的战果,同时也震慑了南德诸邦,巴伐利亚、巴登、符腾堡、黑森先后派代表团到达凡尔赛,同普鲁士进行国家统一的谈判。俾斯麦根据南德四邦对待统一的不同态度采取不同对策:拉拢巴登和黑森两个小邦国,向巴伐利亚让步,孤立符腾堡。11月15日巴登、黑森加入联盟。23日,巴伐利亚获若干自主权后也加入联盟。两天后,孤立的符腾堡只得就范。至此,美因河南北的两部分德意志联成一片了。1871年1月18日,在法国凡尔赛举行盛典,威廉加冕为德意志皇帝,德意志帝国宣告成立(因在神圣罗马帝国之后,故又称之为第二帝国)。

德国哪些学校的法学专业比较好 留学德国法学专业如何
法学也是很多留学生比较青睐的一个专业,只是在德国有什么学校的法学专业是比较好的呢?在德国读法学是怎样的情况?来了解德国的法学专业留学吧。
一、优秀院校
Uni Heidelberg(海德堡大学)
成立于1386年的海德堡大学是德国最古老的大学,也是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继布拉格和维也纳之后开设的第三所大学。十六世纪的下半叶,海德堡大学就成为欧洲科学文化的中心。截至2013年,海德堡大学共有29,000名在校生,超过5000人的教学和科研队伍,其中大约420人为教授。
其中法学专业被誉为汉德堡大学的优势专业。
Bucerius Law School Hamburg(汉堡法学院)
汉堡法学院是德国的一所著名的私立法学院。汉堡法学院成立于2000年。汉堡法学院是德国第一所也是唯一一所私立法学院。汉堡法学院提供三年制的法学学士课程,并和德国劳工所合办一年制的的法学与商业硕士专业。汉堡法学院亦提供博士课程和博士后研究课程。学生经过四年学习后,可汉堡法学院的法学专业在所有院校的排名中是属于比较靠前的。
Uni Bonn (波恩大学)
波恩莱茵弗里德里希·威廉大学(Rheinische Friedrich-Wilhelms-Universität Bonn),根据普鲁士国王弗雷德里希·威廉三世命名,简称波恩大学,是位于德国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波恩市的一所公立大学,也是欧洲大学联盟成员。其主楼坐落在风景秀丽的德国莱茵河畔,是一所著名的,具传统意识的研究型大学的国际地位。
LMU Muenchen(慕尼黑大学)
慕尼黑大学(LMU)是德国政府首批三所“精英大学”之一,其它两所分别为慕尼黑工大(TUM)和卡尔斯鲁厄大学(KIT)。首批脱颖而出的这三所大学是德国一流高校中的最杰出代表——德版“常春藤盟校”。
Uni Freiburg(弗莱堡大学)
弗莱堡大学建校时尚属于奥地利,因而以其资助人- 奥地利大公阿尔布莱希特六世(Albrecht VI)命名(拉丁文为Albertina)。时为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继维也纳大学后的第二所大学。初设四大科系:神学、法学、医学和哲学。当时的哲学即包括所谓“五艺”,为所有学生必修科目。
Uni Muenster(明斯特大学)
温度网
明斯特大学引始建于1631年,但因为缺少资金,直到150年以后才开使授课。1818年,因为信天主教的威斯特法伦人反对普鲁士人的教育改革,明斯特大学再次失去其合法地位。上世纪初叶,明斯特大学开始进入兴旺时期,但不久又因突然爆发二战而中断。直到1945年以后,明斯特大学才开始发展到现今规模,成为德国最令人向往的学习地点之一。
二、德国的法学专业情况
19世纪柏林大学创建伊始,着名的教育家洪堡就将学术研究作为大学的主要职能。德国大学后来都秉承了这种传统。在以“造就学术研究接班人”为目标的博士生培养阶段,这一点尤为明显。博士生在学校里往往是以研究助手、而并非学生的身份存在的。德国高等教育理念认为,在这一阶段,应当培养博士生独立思考学术问题、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在培养方式上,绝对不能象培养硕士生那样以教学为主、科研为辅。这种思想在制度上的体现是:德国大学的博士生没有必修课。
博士生就读期间,最重要的任务是完成一篇高水平的、展示其学术成果的博士论文。这就需要博士生在导师的指导下大量阅读相关材料,在实践中搜集第一手资料。没有课程安排,他们在研究时间和灵活性方面便具有更大的余地和自主权。当然,如果他们认为自己缺乏某个领域的知识,可以去选听一些课程或参加讨论班,完善其知识体系。
我国的法学博士生培养过程中,“课程过多、过杂”是博士生反映比较突出的一个问题。博士生培养阶段是高等教育领域学位教育的阶段,博士生的专业知识已经比较扎实,因此,不宜为他们安排过多的课程,而应该让他们集中精力,争取更多的科研成果。与此同时,可加强对其研究成果的考核,以达到良好的监督作用。不出成果的博士生,可以延迟甚至取消其答辩资格。
每个国家的法学高等教育体系都有与本国教育理念、文化传统以及经济基础密切相关的特点,但是培养出既有深厚的法学学术功底、又具备熟练的实务技能的法学专业毕业生,恐怕是世界各国法学教育的共同目标。因此,各国法学教育模式之间的借鉴与吸收,是非常必要的。和我国有着一定程度上类似的法学观念和法律体系的德国,其法学教育的许多独特经验都值得我们思考、学习。即使某些做法在我国现阶段无法实行,也能给我们法学教育的发展方向和改革目标提供一些启迪。希望本文能作为引玉之砖,给我国的法学高等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些借鉴的资料。

屠格涅夫是哪国人?现实主义作品是什么?
温度网(https://www.wededu.com)小编还为大家带来屠格涅夫是哪国人?现实主义作品是什么?的相关内容。
屠格涅夫
伊凡·谢尔盖耶维奇·屠格涅夫(1818~ 1883)
作者简介:
俄国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出生于世袭贵族之家,1833年进莫斯科大学文学系,一年后转入彼得堡大学哲学系语文专业,毕业后到德国柏林大学攻读祥悄哲学、历史和希腊与拉丁文。
1843年春,屠格涅夫发表叙事长诗《巴拉莎》受别林斯基好评,二人建立深厚友谊。
1847~1851年,他在进步刊物《现代人》上发表其成名作《猎人笔记》。以一个猎人在狩猎时所写的随笔形式出现的,包括25个短篇故事,全书在描写乡村山川风貌、生活习俗、刻画农民形象的同时,深刻揭露了地主表面上文明仁慈,实际上丑恶残暴的本性,充满了对备受欺凌的劳动人民的同情,写出了他们的聪明智慧和良好品德。该作品反农奴制的倾向触怒了当局,当局以屠格涅夫发表追悼果戈里文章违反审查条例为由,将其拘捕、放逐。在拘留中他写了著名的反农奴制的短篇小说《木木》。
19世纪50至70年代是屠格涅夫创作的旺盛时期,他陆续发表了长篇小说:《罗亭》(1856)、《贵族之家》(1859)、《前夜》(1860)、《父与子》(1862)、《烟》(1867)、《处女地》(1859)。其中《罗亭》是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塑造了继奥涅金、皮却林之后又一个“多余的人”形象,所不同的是,罗亭死于1848年6月的巴黎巷战中。《父与子》是屠格涅夫的代表作。它反映了代表不同社会阶级力量的“父与子”的关系,描写亲英派自由主义贵族代表基尔沙诺夫的“老朽”,塑造了一代新人代表——平民知识分子巴札罗夫。但巴札罗夫身上也充满矛盾,他是旧制度的叛逆者,一个“虚无主义者”,否认一切旧传统、晌链旧观念,他宣称要战斗,但却没有行动。小说问世后在文学界引起剧烈争论。
从60年代起,屠格涅夫大部分时间在西欧度过,结交了许多著名作家、艺术家,如左拉、莫泊桑、都德、龚古尔等。参加了在巴黎举行的“国际文学大会”,被选为副主席(主席为维克多·雨果)。屠格涅夫对俄罗斯文学和欧洲文学的沟通交流起到了桥梁作用。
屠格涅夫是一位有独特艺术风格的作家,他既擅宴宴孙长细腻的心理描写,又长于抒情。小说结构严整,情节紧凑,人物形象生动,尤其善于细致雕琢女性艺术形象,而他对旖旎的大自然的描写也充满诗情画意。
以上,就是温度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为什么是普鲁士统一了德国而不是奥地利?全部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更多相关文章关注温度网:
www.wededu.com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